最近讀到某篇談論「瑞士製造」的文章時有些感觸。我自己是從很早以前就放棄去理解目前「Swiss Made」的官方規範,一方面這些規範改來改去,現在搞懂了幾年後可能就不適用了,另一方面這些規範通常都帶有詮釋空間,就算你實際上使用了大量非瑞士製的內容也有辦法通過相關認證,而兩支同樣打著Swiss Made的手錶有可能呈現著完全不同的品質標準,久而久之遂讓我們對瑞士製造與否變得無感。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在某些低層次的比較時仍然很迷信瑞士製造。假設今天碰到一個陌生品牌,在深入暸解它的品質水準之前我們還是會先確認它的產地,如果是瑞士製的就算過了第一關,亞洲國家的可能一開始就被刷掉了(日本除外吧),儘管理智上都明白這種過濾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但實際上我們的第一印象多少都還是會受到這套機制左右,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跟品牌分析消費者傾向時仍然會將瑞士製造與否列為其中一項。
同樣是籠統的印象,我們對於那些非瑞士製的手錶隱約也存在著一套認知系統:如果以製錶實力而論,德國、英國或是日本有可能會獲得跟瑞士同等的認可,法國和義大利則比較接近風格和設計上的選擇,至於其他歐洲國家我們可能就會有所保留了,但即便是這些國家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仍舊在亞洲之上;再強調一次,儘管這種評等非常粗魯,但許多買錶人在潛意識中的確有這樣的觀念。
瑞士製造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非理性的崇高地位,除了瑞士從國家層級有意識地在行銷此一價值觀之外,長久累積的所謂「瑞士製錶文化」可能是這背後的深層脈絡,這種文化厚度不但形塑了現代鐘錶市場的品牌認知,實際上也反映在錶款風格與製作方式的細微差異上——偶爾我們會覺得某些非瑞士製的錶有種說不出來的「味道不對」,那說不出來的部分其實就是深植在文化裡的素養,這個成分有時你學得愈努力反而愈會弄巧成拙,日本錶常常就有這個問題。
問題是當這種文化背景被聚焦在單純的屬地主義時我們就會看到很多不符合期待的產品,一個品牌的手錶有可能在法規上符合了Swiss Made,但實際上它做錶的態度卻完全背離了傳統上我們推崇的瑞士製錶精神,像這樣的Swiss Made能夠保障的只有一個制度上的形式,對於錶款的品質或風格卻起不了把關的作用。相對地有些外國品牌努力揣摩所謂的瑞士製錶文化,嘗試以同樣的態度在本國生產手錶,儘管最後能學到幾分像是另一回事,但精神上他們可能比那種洗產地的瑞士錶更接近Swiss Made的本質。
設想另一種折衷的情況:假設有間錶廠為了控制成本,在法規上仍然符合Swiss Made的前提下將部分產線移出了瑞士,但另一方面它對海外的產線卻完全以瑞士國內的標準加以要求,像這樣的錶廠比起比起百分之百真的在瑞士境內生產,但錶款的作工、品管卻有愧於Swiss Made之名的品牌,究竟哪家比較高尚,哪家又真正繼承了瑞士製錶文化?
人們對Swiss Made的觀念就像一種民間信仰,它其來有自,但傳了幾代以後開始變得教條文化,信眾也逐漸變得不知其所以然,整個信仰就這樣一步步脫離了它的本質,所以對它的檢討也像宗教改革,是要重拾原始教義還是將條文訂得更加細緻?從內部改革或是改信別宗?作為信眾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選擇。